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蘿蔔糕 歷史 由來

         蘿蔔糕就是菜頭粿,其寓意為"菜頭粿,好彩頭",而"菜頭"也就是過年前最豐盛的蔬菜,最符合經濟效益,因此每年過年拜拜,拜蘿蔔糕的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到現在,蘿蔔糕已經成為年節送禮,拜拜的最佳選擇。

        相傳蘿蔔糕是在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時期發明的,當時中國人十分痛恨日本人,而中國人又稱日本人為蘿蔔頭(可能與武士頭有關),所以當年祖先便把蘿蔔又切又礪又煎又炸,以解同胞之血海深仇,然後就成為了---蘿蔔糕

        但你知道嗎?蘿蔔糕在廣東及香港竟然是年糕的一種,從周代開始就有過年吃年糕的習俗,當時禾穀成熟一次為一年,而過年吃年糕,就具有祝賀五穀豐登的意思。也因為"糕"與"高"同音,吃年糕還有取"年高"長壽之意,也有"年年高昇"的涵義,過年吃年糕就是為了"吃甜甜,好過年"。

        台灣的傳統年糕,台語俗稱"甜粿"(及年糕),客家語俗稱田粄。
台灣北部年高瘦晚期中國大陸移民影響較多,年高的款式較為多樣,有花生年糕、紅糖年糕及紅豆年糕,先將糯米磨成米漿放入米袋壓乾,再切片放入大鼎和花生、紅糖或是紅豆等材料蒸熟,帶熟後再以長竹片拉起放入容器,口感柔軟細緻。

        台灣中、南部年糕則為早期中國大陸南方移民製造年糕的形式,以小火將糯米主治糊狀加糖放冷即可,煎煮後食用,比較有嚼勁;

         北部亦有閩南地區的福州移民所製造的福州年糕加入豬肉及芋頭還有花生製成,為天然琥珀色,通常切片煎熟食用,亦可裹蛋汁、或太白粉或番薯粉煎食。

         春秋戰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國都。那時諸侯稱霸,戰火連年。吳國為防敵國進襲,吳王闔閭命伍子胥修築了一道堅固的城牆,建成後吳王大喜,稱為「闔閭之城」,大宴眾將群臣慶功。

        這天,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群臣縱情酒樂,認為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見此情景,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叫來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為高牆可保吳國太平。城牆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裡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取糧。」隨從以為伍子胥酒喝多了,並未當真。

        沒過多久,國王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饞言,賜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這時那位隨從記起伍子胥從前的囑咐,便急忙召集鄰里一起來到相門外掘地取糧,當挖到城牆下三尺深時,才發現城磚是用糯米粉做的。頓時人們激動萬分,朝著城牆下跪,拜謝伍子胥。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城磚」,(就是年糕樣子的由來)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稱作年糕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3 則留言: